硬仗还在后头,国际庄没有躺平!

2022-11-17 11:50:19

新闻媒体发布 http://www.szhqjf.com

作者|梳子姐

关闭免费核酸检测点,不要求全员强制核酸检测,所有商超全部营业,社区也都开放,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扫码,学校复课。

有“国际庄”之称的石家庄,防疫上彰显出了国际范。

当然,这种所谓的“放开”让一些市民心生不安,感到害怕,有些家长集体请假不让孩子上学。

对此,《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》进行解释,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是放松防控,更不是放开、躺平。

今天上午,石家庄市委书记也重申,决不是“躺平”、放任不管,也决不是“全面放开”,以此安定人心。

防疫松与紧,冰火两重天。

就在两个月前,石家庄市长马宇骏到鹿泉区,亲自给市民解封,指出地方政府过度防疫问题,并及时纠错,在场的鹿泉区委书记当场向居民道歉,这事也冲上过热搜。

那么问题来了,按照二十条精神进行宽松优化时,为何又那么多人如此紧张恐慌呢?

围绕疫情防控,始终存在两个极端,一种是哭着喊着敞开大门,另一种是惶惶不安胆战心惊,抓得紧有人受不了,宽松一点也有人受不了。

11月12日晚,山西大同就发生一起因疫情恐慌发生的暴力冲突。

从事防疫工作的医护人员下班不能回家,便选定大同二中附近宾馆作为临时调休点,可是周围小区居民担心带来疫情,就采取暴力手段驱赶殴打医护人员。

类似问题发生在2020年时并不奇怪,那时候对病毒还没有科学认知,极端一点、保守一点或可理解,都2022年了,还是极度恐慌害怕就真的说不过去了。

恐慌的原因无非两条,一是害怕沾染病毒损害身体健康,二是害怕接触后会被严格封控隔离。

这两种心态都属于典型的“幸存者偏差”,对于未知恐惧怕得要死,同时又充满着侥幸期待,只要自己免于感染、安然无恙就行,至于别人如何如何并不关心。

事实上,社会里的每个人都是命运共同体,大家在互相成全中实现自身价值,谁也不能把自己隔离起来与世无涉。

今年4月25日,上海通报共有死亡病例190例,最小33岁,最大101岁,平均年龄82.52岁。其中,除1例心源性猝死之外,其余死亡原因均为基础性疾病,死亡病例中曾接种过疫苗的12例。

目前这波疫情中,只有北京出现2例重症,患者年龄、有无基础病信息不详细,但是其他多为轻症,绝大部分为无症状。

两害相权取其轻,科学防疫不仅靠医疗技术,更需要有理性认知支配下的健全心理状态,尤其是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培育至关重要。

不可否认,长期以来有些宣传把病毒形容得比洪水猛兽都可怕,潜移默化形成长期心理应激,让一些人内心深处产生莫名恐惧,恐惧多了没病也会变成病。

现在需要破除过度防疫,其中也包括消除过度恐慌,回归到科学理性的认知轨道上来。

克服恐慌是战胜疫情的关键所在,不仅石家庄在努力,各个地方都在努力,北京一些地方取消了街头的公共核酸点,陕西镇坪、福建福州、江西广昌、吉林延吉、安徽合肥、海南三亚及上海等多地都正积极调整现行防疫政策,宣布取消或暂不开展区域全员核酸检测。

这些举措不是躺平,不是完全放开,而是恪守二十条措施作出的优化,是对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高度负责的表现,是一个地方应有的担当。

如果说有“躺平”的话,那么搞一刀切、无期限地封城最简单,是最大的“躺平”,而进行优化后的措施意味着防疫的压力更大,情况更复杂,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,这才是真正的有为担当。

我们必须承认且接受一个现实,就是病毒不可能被消灭,也不可能与世隔绝地活着,遵循国家防疫政策,坚定内心自信,逐步回归正常生活,才是值得奔赴的未来,在这个过程中,可能会有局部反弹,可能会遭受病毒侵袭,可能会有担忧焦虑,这是不可绕过的必经阶段。

天下之事慌则致乱,遇事有定力,临难有静气,则无不成之事。

硬仗还在后头呢,逃避是可耻且懦弱的,我们每个人、整个社会都需要在疫情面前振作起来。

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是面对恐惧,有些东西或许并没那么可怕。

如果你对2020年前的正常生活还抱有期待,如果你想让子孙后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,如果你还想在广阔天地里实现梦想,请淡定些、从容些、冷静些,在相互支持包容和鼓励中并肩向前。

钱学森曾说:外国人能做的,中国人也可以。

孙家栋也说过:外国人能上太空,中国人也一定做得到。

于今而言,外国人不怕的东西,我们也不害怕。

-End-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Copyright© 2015-2020 法库信息港版权所有